咱先说说理解涂鸦这事儿。墙上花花绿绿的,可能是孩子第一次跟世界说“我在这儿呢”。他们用蜡笔当嘴,把自己的情绪、想象啥的都画成了“抽象画”。心理学家发现,3 - 6岁孩子涂鸦,80%都和释放情绪有关。那些乱糟糟的线条,说不定藏着孩子对新弟弟妹妹的嫉妒,或者对恐龙故事的喜欢。咱别一上来就喊“别画了”,不如蹲下问孩子:“墙上这些小人儿在说啥呀?”
接着讲讲设立“涂鸦区”。咱可以在客厅角落铺个防水布,或者在阳台墙上贴可擦的贴纸,让孩子知道“这儿能随便画”。有个妈妈用旧门窗框做了个“移动画板”,孩子天天问:“今天我的画板去哪儿旅行?”这就把破坏变成了游戏。规则得像弹簧一样有弹性,让孩子在特定区域能越界一次,但得一起清理,这样更能培养责任感。
孩子又在墙上画画咋办?试试“艺术急救法”。递给他海绵和清洁剂,说:“咱把错误变魔法!”有个爸爸用孩子的涂鸦墙当背景拍全家福,照片里彩虹下面写着“爸爸胡子太长了”。这么一幽默,比责备有用多了,能让孩子知道错误是成长的脚印,不是啥丢人的事儿。
有些孩子老在墙上画,其实是在挑战家庭秩序。心理咨询师发现,孩子频繁涂鸦时,可能心里积压着“妈妈总说不”“爸爸不陪我玩”的情绪。咱可以用“选择权转移法”,让孩子决定用啥画、画哪儿,他们有了掌控感,就不怎么搞破坏了。
最后说成长视角。幼儿园记录显示,85%的孩子6岁后就不咋涂鸦了。这不是因为他们变听话了,而是找到更好的表达方法了。孩子涂鸦就像蝴蝶破茧,是在挣脱“婴儿期”。下次看到墙上的画,咱就笑笑,这些色彩以后会成为孩子童年的美好回忆。
孩子涂鸦是他们没雕琢的生命力。咱别用白漆盖住,得用理解浇灌。当咱看到的不是错误,而是孩子的想象力,那反复清理的墙,以后说不定就是孩子指着照片说“看,这是我勇敢表达过的证据”的回忆呢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