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个叫小明的男孩,每次考试排名靠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。他的父亲发现孩子书包里藏着涂鸦本,上面写着"我再也不想上学了"。家长最初以为是叛逆期,后来才意识到孩子长期承受着"别人家的孩子"的比较压力。当他们放下"必须考第一名"的执念,开始和孩子讨论"你最喜欢哪门课"时,意外发现小明对历史人物的轶事特别感兴趣。这个发现让家长明白,学习动力往往藏在兴趣的土壤里。
在城中村的辅导班里,我见过小芳的妈妈每天催促孩子写作业到深夜。孩子眼圈发黑,却总是敷衍地说"知道了"。直到有一次,妈妈发现孩子偷偷把数学作业本撕碎,才惊觉这种高压教育正在摧毁孩子的学习意愿。后来我们尝试把作业变成闯关游戏,用积分兑换他喜欢的动漫周边,孩子逐渐找回了学习的主动性。
有个叫小杰的初中生,总说"老师不喜欢我"。他的班主任告诉我,这个孩子在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,甚至会故意捣乱。但深入交流后发现,小杰其实默默关注着班级动态,只是害怕被忽视。当老师特意在班会课上邀请他分享对班级活动的看法时,孩子眼里的光亮了起来。这让我想起一句话: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,而不是被评价。
我曾帮助过一个叫小雨的女生,她总说"学这些没用"。家长发现孩子沉迷游戏,成绩一落千丈。但当我们聊到小雨的绘画梦想时,才明白她真正渴望的是表达自我的渠道。后来我们建议她把数学题变成画作元素,用艺术的方式解题,孩子开始主动整理错题本,甚至在周记里写道"原来学习可以这么有趣"。
面对厌学的孩子,家长需要先放下"必须上学"的执念。就像小明的父母,当他们不再盯着分数,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兴趣时,发现学习变成了自主选择。小芳的妈妈学会用游戏代替说教,小杰的老师懂得倾听而非指责,小雨的家长找到兴趣与学习的连接点。这些经历告诉我们,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唤醒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,需要不同的阳光。当家长用理解代替焦虑,用陪伴代替催促,用支持代替指责,那些沉睡的学习动力就会慢慢苏醒。就像春天里破土的嫩芽,需要耐心等待,更需要适宜的环境。真正的教育,是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找到成长的喜悦,而不是在压力下产生逃避的本能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