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妈妈曾告诉我,她的儿子小明在上网课时总爱偷偷打开游戏页面。有一次,她发现他偷偷用手机登录账号,声音压得极低,仿佛在演一出“秘密行动”。她气得没收了设备,结果小明哭着说:“我怕你们看到我打游戏,就想着自己偷偷玩。”这种“被发现”的恐惧感,成了孩子逃避学习的借口。
更让人心疼的是,有些孩子并非故意分心,而是被“信息过载”击中。小红的爸爸分享过,女儿每天上网课时都会频繁切换网页,一会儿点开音乐,一会儿刷短视频,甚至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用浏览器搜索“如何快速背完知识点”。她妈妈试图用“专注力训练”来纠正,结果孩子越训越烦躁,最终在一次沟通中才坦白:“我其实想学,但总觉得时间不够,所以想看看能不能快速完成任务。”
面对这样的情况,家长常常陷入两难。有人选择严厉训斥,有人默默监控,但这些方法往往适得其反。一位初中生的妈妈曾尝试用“定时器”控制孩子上网课的时间,结果孩子在时间到前五分钟就开始疯狂切换网页,仿佛在为“被限制”做最后的挣扎。后来她发现,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时间管理,而是被理解的陪伴。
技术手段可以成为助力,但不能替代情感联结。小刚的妈妈在发现儿子上网课时总看社交媒体后,没有直接没收电脑,而是和他约定:“你每节课专注听讲30分钟,我就陪你聊10分钟。”起初孩子觉得奇怪,后来却主动减少了分心的次数。这种“双向承诺”让学习不再成为对抗,而是共同的目标。
其实,孩子分心的背后往往藏着未被察觉的情绪需求。有的孩子渴望被认可,却在课堂上感到挫败;有的孩子焦虑未来,却用刷网页来逃避现实。一位高三学生的爸爸曾分享,他发现女儿上网课时总点开“知乎”搜索“如何应对高考焦虑”,后来才明白,孩子并非想学,而是想通过“自我开导”缓解压力。
家长需要做的,不是用规则束缚孩子,而是用智慧引导他们。比如,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“学习公约”,将上网课时间与休息时间明确区分;或者在孩子专注时给予即时反馈,比如一句“你刚才的笔记写得很认真”。这些细节的改变,往往比强制干预更有效。
最后,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。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主权,有的孩子渴望被监督,有的则需要情感支持。一位家长曾说:“我试着把手机放在客厅,自己坐在孩子旁边看书,他反而更专注了。”这种“以身作则”的方式,或许比任何技术手段都更贴近生活的本质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