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家庭的“保护”会变成枷锁。比如孩子把弟弟的玩具弄坏,父母立刻替他解释:“是弟弟自己乱扔的,你又不是故意。”孩子渐渐学会用“不是我”来回应所有错误,甚至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批评时,也会说“不是我做的”。这种模式下,孩子就像被塞进气球的气球,永远不敢戳破表面的“无错”,却在潜意识里把责任推给外界。
教育方式的偏差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逃避习惯。一位父亲曾告诉我,他每次发现儿子没完成作业,就会怒吼:“你怎么又偷懒!”结果孩子每次都会说“我忘了”,甚至开始把作业本藏起来。其实孩子并非忘记,而是害怕父亲的责骂。这种“一错就罚”的方式,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定时炸弹,每当遇到困难,就会本能地启动“推卸模式”。
当孩子开始用“我不会”代替“我试过”,用“别人也这样”解释自己的失误,说明他们正在经历自我价值的崩塌。有位初中生在体育测试中跑不及格,回家后却说“我们班同学都跑不好”。其实他偷偷练习过,但始终不敢面对自己的不足。这种“集体化”推卸,往往源于对个体能力的怀疑,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,总想把责任归咎于环境。
同伴关系中的互相推诿,会让孩子把逃避变成习惯。两个孩子约好一起值日,结果其中一个没完成,另一个就会说“他没做,我也没办法”。这种模式在校园里很常见,就像病毒一样蔓延。有位老师发现,班上很多孩子在小组项目中总找队友的茬,其实他们内心渴望成功,却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。
其实每个推卸责任的孩子,都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。就像被暴雨淋湿的小孩,本能地把衣服甩给父母,却不知道自己该学会擦干眼泪。当家长发现孩子反复推卸,不妨先问:“你觉得这件事对你来说最难的是什么?”而不是直接批评。一个孩子在摔碎花瓶后说“我怕被骂”,当父母蹲下来认真倾听,孩子反而开始主动承担责任。
推卸责任不是性格缺陷,而是成长中的信号灯。就像春天的嫩芽,总要经历几次风雨才能挺直腰板。当孩子开始用“我试过了”代替“我做不到”,用“我尽力了”代替“我失败了”,说明他们正在慢慢建立自我认知。这个过程需要耐心,就像等待种子发芽,不能急着收割。家长的每一次理解,都是孩子成长的养分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