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抗拒往往源于真实的痛苦。我曾接触过一个初中生小红,她每天早上都躲在被窝里哭,因为数学考试连续三次不及格。当家长询问时,她只是重复:"我就是学不会,反正考不好也没用。"这种自我否定的念头,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孩子的学习热情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需要先放下焦虑。记得有位父亲带儿子来咨询,儿子说"学校老师总说我笨",父亲却急得直跺脚:"你怎么这么不争气!"这种指责式的沟通,往往会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更加强烈。真正有效的安慰,是蹲下来平视孩子的感受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"上学困境"。有的像小杰,因为父母总说"别人家孩子都比你优秀",在班级里感到抬不起头;有的像小雨,每天要背诵大量课文,觉得像在重复枯燥的机器人动作。这些具体而微的痛苦,需要家长用温暖的目光去发现。
我们可以从生活细节入手。比如发现孩子书包里藏着的漫画书,或是他偷偷在课桌下玩的手机。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,往往藏着孩子对学习的抗拒。与其强迫他放下,不如先问问:"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吗?"
建立支持系统很重要。我曾指导过一个家庭,妈妈每天放学后和孩子一起做晚饭,边吃边聊学校趣事。渐渐地,孩子开始主动分享课堂上的小插曲,甚至说:"今天老师讲的数学题,其实挺有意思的。"这种日常的陪伴,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。
家长要学会调整期待。就像小明的爸爸,他总想让孩子考第一名,结果孩子在班级里越来越沉默。后来他们发现,孩子其实喜欢画画,于是把学习目标调整为"每天完成作业后画半小时"。当期待不再那么沉重,孩子反而找回了动力。
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。我见过太多家长把注意力放在成绩单上,却忽略了孩子眼里的星光。那个总在课堂上睡觉的小明,其实悄悄在课间帮同学补习;那个说"考不好也没用"的小红,后来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。这些故事都在提醒我们:理解比纠正更重要。
当孩子说"不想上学"时,不妨问问:"你最想在课堂上做什么?"有时候,一个简单的提问就能打开新的可能。就像小雨的妈妈,她发现孩子其实想当作家,于是把语文作业改为"每天写一个故事"。当学习与兴趣结合,抗拒自然会消散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体,他们的抗拒背后,往往藏着未被满足的期待。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用耐心和智慧去发现这些期待,用理解和陪伴去浇灌它们。就像春天的细雨,看似平淡,却能滋养出最美的花朵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