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能想象不,大半夜的,台灯底下,你都第三回撕草稿纸了,孩子那惊恐的眼神,就跟针似的扎你心里。这场景,在好多家庭那是天天上演啊!我作为心理咨询师,见多了家长辅导作业时那情绪就跟坐过山车似的。今天就给大伙分享5个心理工具,可不是教你咋控制孩子,而是先把自己稳住。
一、情绪触发点的X光扫描 孩子把“6 + 7”算成14,你一下就炸毛了,其实真正原因可能跟这数学题没啥关系。生理上,长时间高压,那皮质醇就跟定时炸弹似的。心理上,咱想当“优秀家长”,结果现实把这想法给撕得粉碎。再往深了说,可能是小时候自己被训的那些事儿冒出来了。就跟医生得先找到病根一样,家长得建个“情绪日志”。记记发火前30分钟干了啥,身体哪儿最紧绷。这么一溯源,能把咱的情绪从“无意识反应”变成“有意识选择”。
二、认知重构的魔法公式 咱把“这道题多简单啊”换成“咱一起找找隐藏的规律”。认知行为疗法里的“思维记录表”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。负面想法一冒出来,马上用三栏法分析——“事实是啥?我咋解读的?还有没有别的可能?”就跟园丁不会因为幼苗歪了就拔了它,教育得有“成长型思维”。有个妈妈跟我说,她把“你怎么总错”换成“这个错误像路标,告诉咱哪儿得加固”,孩子眼里又有光了。
三、行为策略的急救包 第一招,三秒呼吸法。火上头的时候,“吸气4秒 - 屏息4秒 - 呼气6秒”,循环三次,给那发火的小脑袋按下暂停键。
第二招,角色互换练习。让孩子当老师讲错题,家长就当那“马大哈学生”故意犯点低级错误。
第三招,建立停机机制。咱约定好,俩人都握拳,立马暂停15分钟,这时候可以各自去冥想或者整理书桌。
四、环境改造的蝴蝶效应 物理空间改改,效果能惊掉你下巴。有个爸爸在辅导区弄了个“冷静角”,弄个带靠垫的懒人沙发,再放点减压球、励志便签啥的。情绪快爆发的时候,他和孩子就去那“充充电”。时间管理工具也好用,用番茄钟把作业切成25分钟一块,每块完了让孩子玩5分钟。就跟给高压锅装个安全阀似的,这么弄能少发火。
五、长期视角的望远镜 咱得记住,辅导作业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习能力,不是非得要完美答案。建议家长弄个“进步日记”,每周记3件孩子的小进步,像主动检查错题、遇到困难不放弃啥的。还得定期“教育复盘”,想想哪些方法有用,哪些得改改。就跟航海得时不时校准罗盘,教育也得跟着调整策略。
辅导作业要是成了亲子关系的“雷区”,那多半不是孩子的问题,是咱忘了教育是双向成长。下次情绪要失控的时候,就跟自己说:“我现在是教练,不是裁判。”说不定这么一转换,你和孩子都能有新变化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