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见过一个七岁女孩小雨,父母工作繁忙,很少过问她的学习和生活。小雨在学校总和同学发生冲突,老师多次提醒家长。但父母总说“孩子还小,慢慢来”,直到小雨被同学孤立,甚至在课堂上哭着说“没人愿意和我玩”。后来我们聊到,小雨其实渴望被认可,但从未学会如何表达需求。她的父母以为“不管教”是给孩子自由,却不知自由背后是缺失的安全感,孩子只能用极端方式寻求关注。
有个高中生小杰的故事更让人揪心。父母忙于创业,把孩子交给托管班。小杰成绩中等,却整天沉迷手机,甚至在课堂上偷偷刷短视频。一次考试失利后,他突然把手机摔碎,大喊“我再也不想学了”。父母这才意识到,他们从未和孩子聊过未来,也从未教过他如何面对挫折。小杰的愤怒背后,是深深的迷茫——他不知道读书的意义,更不知道该怎么规划人生。
更严重的是,一些孩子因为长期缺乏管教,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。比如小乐,父母总说“你爱干嘛就干嘛”,结果小乐沉迷网络赌博,用压岁钱充值游戏道具。直到父母发现他欠下巨额债务,才惊觉“自由”变成了放纵。这些案例让我明白,教育不是束缚,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感。当父母不设立规则,孩子就会把世界当成游乐场,肆意践踏底线。
其实,不管教的后果往往藏在细节里。比如孩子做作业时东张西望,不是因为他不专心,而是不知道如何专注;和同桌说话时语气生硬,不是因为不礼貌,而是从未学会换位思考。这些看似小的问题,实则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。当父母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或老人,孩子就像被剪断翅膀的鸟,只能在地上挣扎。
有个妈妈曾哭着问我:“我每天工作到深夜,孩子成绩不好我也没办法。”我看着她满是疲惫的眼睛,想起她儿子小宇的故事。小宇从小由奶奶带大,奶奶总说“孩子还小,不用管太严”。结果小宇12岁就染上了烟瘾,14岁开始逃学。直到有一天,他在网吧被警察带走,父母才意识到,他们错过了孩子最需要引导的阶段。教育不是拼时间,而是拼质量,当父母把“忙”当成借口,孩子就会在混沌中迷失方向。
有些家庭的“不管教”更隐蔽。比如爸爸总说“你长大了就会明白”,妈妈说“别逼孩子太紧”。结果孩子18岁高考时,面对志愿填报完全不知所措,甚至在考场焦虑到呕吐。这些案例让我看到,父母的放任其实是一种伤害。孩子需要的不是自由,而是方向;不是纵容,而是引导。当父母把教育当成可有可无的事,孩子就会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徘徊太久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