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遇到的小米,成绩从班级前十跌到三十名后,开始拒绝上学。她总说"老师讲的我都听不懂",但实际是课堂节奏太快让她喘不过气。有次我陪她去学校,发现她偷偷把数学课本折成纸飞机,却在走廊角落被其他同学嘲笑"成绩差就装可怜"。这种双重压力让原本开朗的女孩变得沉默寡言。
社交困扰也是常见诱因。小雨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,她因为转学后找不到朋友,开始频繁请假。有次家长会后,她的妈妈红着眼眶问我:"老师,孩子说班里同学都讨厌她,可我们明明给她换了座位。"其实孩子们更在意的是被接纳的感觉,当小雨发现自己的小动作(比如咬指甲)被同学刻意模仿后,反而加深了孤独感。
有些孩子会把厌学情绪藏在看似平常的行为里。小雪连续两周迟到,却说是"路上遇到小猫"。直到我陪她做沙盘游戏,才看到她用积木搭建的"学校围墙"里,藏着一个被孤立的小人。这种隐喻式的表达,往往比直接说"不想上学"更真实。还有小美,因为父母总说"别人家的孩子",开始把课本涂满涂鸦,用这种方式宣泄被比较的挫败感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逼迫孩子上学,而是学会观察。比如发现孩子经常在书桌前发呆,可能不是懒惰,而是思维卡住了;如果孩子总说"作业太多",或许不是抗拒学习,而是对时间管理感到无助。有位父亲曾告诉我,他发现女儿每次上学前都会反复检查书包,后来才知道那是焦虑的表现。
沟通方式也很关键。我建议家长可以尝试"三明治沟通法":先肯定孩子的感受,再表达关心,最后提出建议。比如"妈妈知道你最近觉得学习很累,我们都很心疼。你愿意和我聊聊具体是哪里让你不舒服吗?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。"这种温和的方式比"你怎么又不学习"更有助于打开话匣子。
有时候,改变环境比改变态度更重要。有位妈妈带着女儿去体验职业体验馆,女儿在模拟法庭的体验中突然说"原来法律也这么有趣"。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帮助孩子重新发现学习的意义。另外,建立"学习小目标"也很有效,比如把数学作业分成三个小步骤,每完成一个就奖励自己一次喜欢的活动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就像小雪在心理咨询中说的:"我其实很爱学习,只是讨厌那些枯燥的公式。"当我们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,找到他们内心真实的渴望,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。记住,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双向的理解与支持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