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孩子对作业的抗拒,其实源于“不会”带来的挫败感。比如,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每次写作文都会哭,因为她总觉得自己写得不好,老师会批评,同学会笑话。其实她的作文内容很丰富,只是表达方式不够成熟,但当她反复修改却得不到肯定时,内心的自卑感就会像藤蔓一样缠住她,让她觉得“写作业是折磨”。
家长的焦虑往往不经意间变成了孩子的压力。有位爸爸每次检查作业时都忍不住说“你看看别人家孩子”,甚至把孩子的作业时间与其他孩子对比,导致孩子一看到书桌就紧张。这种“攀比式教育”会让孩子把写作业当成一场竞赛,而忘记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探索的乐趣。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待变成一种负担,他们就会用“不想写”来保护自己。
作业的“形式”也可能成为孩子抗拒的导火索。比如,一个四年级的男孩总说“作业太无聊”,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题型,抄写、计算、背诵像机械重复的程序。当孩子觉得作业没有挑战性,没有新意,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,渴望飞向更广阔的天空。这种“无效重复”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。
有时候,孩子抗拒写作业是因为他们把作业当成了“惩罚”。一位妈妈发现,孩子每次写作业前都会问“我是不是又做错了什么”,后来才知道,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,就被妈妈要求“必须写完所有作业才能玩”。当孩子把学习和“惩罚”联系在一起,他们就会用“不写”来对抗这种控制,即使内心知道作业是必须完成的。
家长需要意识到,作业不是万能的解药,而是孩子成长的工具。当孩子抱怨“写完作业就没时间玩了”,其实是在表达对自由的渴望;当孩子说“我写得比别人慢”,可能是在暗示自己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他们的抗拒背后,藏着对被看见、被尊重的深层需求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