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遇到一位妈妈,她五岁的儿子在幼儿园总爱躲在角落,老师说孩子很少主动发言。每当家长会结束,这位妈妈都会红着眼眶问我:"是不是他有什么心理阴影?"后来我们发现,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嘲笑"结巴",导致他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否定。这种情况下,沉默是孩子保护自己的方式,就像受伤的小兽会蜷缩起来。
对于学龄前儿童,家长不妨尝试"游戏化对话"。记得有个案例,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总爱独自玩积木,妈妈发现她其实很擅长讲故事。于是每天晚饭后,妈妈会和孩子玩"你画我猜"的游戏,用图画代替语言。三个月后,孩子开始主动描述自己画的内容,甚至会用简单的词语给玩偶编故事。这种互动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表达的乐趣,而不是压力。
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更敏感,一个初中生曾告诉我,他觉得"说多了会被讨厌"。这个孩子在班级里成绩优异,但每次老师提问都选择沉默。后来我们通过沙盘游戏发现,他内心渴望被认可,却害怕说错话。这种情况下,需要建立"安全表达空间",比如设立家庭"说话时间",让孩子知道无论说什么,父母都会认真倾听。
每个孩子的沉默背后都有独特的密码,就像不同的树叶有不同的纹路。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肢体接触,比如一个六岁男孩总在爸爸修玩具时默默观察,后来通过"一起修东西"的活动,他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。有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鼓励,比如一个小学女生在画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,却不敢在家长面前展示作品,直到妈妈用"夸夸小画家"的游戏让她建立自信。
当孩子开始愿意开口时,家长要像迎接春天的嫩芽一样温柔。曾经有个案例,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在课堂上总是低着头,直到老师发现他其实擅长讲笑话。后来通过"家庭笑话时间",孩子逐渐找到了表达的勇气。记住,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,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时机和方式。与其焦虑地追问"为什么不说",不如耐心等待"愿意说"的那一刻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