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清晨六点,我家厨房飘着一股焦糊味。五岁的朵朵拿着烧焦的饼干,眼睛亮晶晶地喊:“妈妈看!我烤出会冒烟的星星!”这场景一下让我想起十年前咨询室里的事儿。有个父亲把儿子画满涂鸦的作业本摔桌上,吼道:“连直线都画不好,还敢说喜欢美术?”
咱先说第一点,鼓励就像是暗夜里的萤火虫。孩子把歪歪扭扭的折纸举到你面前,你可别张口就说“这个形状不对”,你得蹲下来,看看每道折痕里藏着的“小宇宙”。我认识个钢琴老师,学生弹错时,她就轻声说:“这段错音像突然下起的太阳雨,要不要试试让雨声继续下?”鼓励可不是虚伪的夸奖,得像拿显微镜似的,找出孩子被忽视的闪光点。有个男孩总被说“笨手笨脚”,但他在自然课上发现蚂蚁搬家路线时,那眼睛里的光,比啥标准答案都金贵!
再说说鼓励的三棱镜效应。真正的鼓励就像棱镜,能折射出七种不同的成长可能。孩子说“我想当恐龙考古学家”,你别着急纠正,直接问:“要是挖到化石,你想给它起啥名?”这么一问,能唤醒他们探索未知的勇气。我见过一个总被批评“马虎”的女孩,老师开始关注她观察云朵的日记后,她在科学课上捕捉细节的能力,那叫一个惊人!鼓励不是矫正器,而是让种子找到合适土壤的养分。
最后讲讲鼓励的时空折叠术。有些鼓励啊,能在十年后突然“开花结果”。有个来访者小林,到现在还记得初中班主任在作文本上画的笑脸,那些笑脸穿越时光,成了他面对职场挫折的底气。真正的鼓励有延时效应,就跟量子纠缠似的。咱很多时候就陷在“及时反馈”的误区里,忘了有些成长是需要“发酵”的。有个孩子小时候画画被嘲笑“像蚯蚓”,二十年后成了建筑设计师,才明白母亲当年珍藏涂鸦本的意义,原来那些弯曲线条里,早藏着对空间的原始感知。
现在啊,暮色中的咨询室墙上,还挂着朵朵寄来的“会冒烟的星星”。教育家德雷克斯说过:当孩子感受到被重视,他们便有了对抗世界荒芜的铠甲。或许咱们一辈子都得学,怎么把“你真棒”变成会发芽的种子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季节里,长成枝叶舒展的模样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