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。六岁的朵朵把妈妈的香水打翻在地毯上,妈妈生气地问:"这是谁打的?"朵朵立刻把脸埋进沙发缝里,死活不抬头。其实孩子只是想保护妈妈不责骂自己,但她的行为却让妈妈更生气。这种"错误"背后,藏着孩子对惩罚的恐惧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望。
更常见的场景是,小学三年级的浩浩考试作弊被发现,老师问:"这道题是你自己做的吗?"浩浩红着脸说"是的",但眼神闪烁。很多家长会直接说:"你这样是不对的!"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理解而非指责。就像孩子把玩具弄坏了,不是因为故意,而是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。
有些家长会用"后果论"教育孩子,比如:"再不承认就罚站了!"但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。记得有个初中生小杰,因为打架被叫到办公室,老师让他承认错误,他却说"我没有错"。后来发现,他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自尊心,害怕被贴上"坏孩子"的标签。
面对这样的情况,我们可以尝试用"共情式提问"代替直接质问。比如当孩子打碎花瓶时,不要立刻说"你故意的",而是蹲下来问:"这个花瓶摔碎的时候,你感觉怎么样?"让孩子有机会表达情绪,而不是急于纠正行为。就像孩子把牛奶打翻,其实内心在经历"害怕"和"无助",而不是单纯的"调皮"。
有时候,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"缓冲期"。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,家长可以先说:"这次考试对你来说有点难,对吗?"让孩子感受到支持,而不是压力。就像小明在数学考试中犯了错误,他其实更需要的是如何分析错题,而不是被批评"怎么又错了"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就像春天里不同的花朵有不同的生长节奏。有的孩子需要更多鼓励,有的需要适当引导,但都离不开理解。当孩子不承认错误时,不妨先问自己:是我在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,还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长?这个反思,往往能让我们找到更好的相处之道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