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抗拒情绪背后,可能藏着更深层的困扰。前年有个叫朵朵的女孩,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却在三年级突然拒绝上学。原来她发现班里转来的新同学总能轻松答出课堂问题,而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跟不上。这种"我是不是不够好"的念头,像一颗种子在心里慢慢发芽,最终让朵朵把书包扔在教室角落。
有的孩子把不想上学和家庭氛围挂钩。去年冬天,小雅妈妈告诉我,女儿每次上学前都会说"妈妈别送我去学校"。后来才知道,小雅爸爸经常在她面前抱怨"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",久而久之,上学成了她面对父母压力的战场。当孩子把学校和负面情绪画上等号,抗拒就变得理所当然。
也有一些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了其他领域。去年遇到的朵朵,沉迷于画画,作业本上画满了卡通人物,甚至在数学课上偷偷画素描。她妈妈发现时,女儿正把课本折成纸飞机,说"这些数字比画纸还枯燥"。这种兴趣与学习的冲突,常常让家长陷入两难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需要先放下"必须上学"的执念。记得有位妈妈分享,她女儿每天早上都要"表演"五分钟的哭闹,直到她发现,与其强迫孩子去学校,不如陪她做半小时的绘本阅读。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指责,抗拒的冰山会慢慢融化。
建立"上学是快乐的事"的正向认知也很重要。去年有个孩子总说"学校里没人跟我玩",后来妈妈发现,每天放学后带她去公园观察昆虫,渐渐地,孩子开始期待和同学分享发现。当学习与生活产生联结,枯燥的课堂也能变成有趣的探险。
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表达情绪的空间。有位妈妈告诉我,她女儿把课本涂满涂鸦,她没有责备,而是问:"这些画里藏着什么故事吗?"孩子说"数学题太难了,我画了小熊在数星星"。这种共情式的对话,往往比说教更有效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就像去年遇到的小雨,她其实特别喜欢音乐,只是把这种爱好藏在了对数学的抗拒里。当家长能发现孩子隐藏的兴趣,把"不想上学"转化为"想学音乐",就能找到打开心门的钥匙。教育不是一场竞赛,而是陪伴孩子发现自己的过程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