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收到老师约谈通知的时候,咱脑袋里肯定犯嘀咕,老师会先说啥呢?说不定一开口就是“最近孩子上课总走神”,或者“作业本上画满了涂鸦”。这时候可千万别慌,焦虑这玩意儿就跟传染病似的,特别容易传染。咱先给自己泡杯茶,把手机调成勿扰模式,花10分钟写下三个问题:“孩子最近有啥变化吗?”“具体发生啥情况了?”“咱咋配合老师?”这三个问题就像三个大锚,能稳稳地把咱的情绪定住,免得在跟老师谈话的时候,被那些负面消息带跑偏了。
谈话的时候,咱得开启“耳朵先听,嘴巴后说”的模式,把自己想象成联合国翻译官。老师说完了,咱就用“我注意到……”这种句式把关键信息复述一遍。比如说老师说“小明最近总和同学打架”,咱就回:“我注意到您发现小明有肢体冲突,具体是咋回事呀?”这就跟三明治夹层一样,让信息传递既软和又实在。
跟老师谈完话,先别急着开家庭会议。咱得先观察观察孩子最近的“情绪天气”。瞅瞅书包里有没有被揉皱的试卷,看看吃饭的时候孩子是不是突然不爱喝汤了。这些小细节可比直接质问孩子有用多了。咱试着用“我看到……”代替“你为什么……”,就像“我看到你书包里有张涂鸦,能给我讲讲这个小怪兽的故事不?”这种非暴力沟通方式,往往能一下子打开孩子的心门。
要是老师提到具体问题,咱就把这“问题”想象成漂流瓶。别老纠结“为啥孩子会这样”,咱换个问法,问问“这个问题最近出现得频繁不?”“在啥情况下更容易发生?”“试过啥有效的办法没?”这种问法就像一张大渔网,能精准地把有用信息捞上来,还能让老师觉得咱特想配合。
谈完话之后,咱不妨给三天后的自己写封信,列出三个行动点,比如说“周二和孩子一起整理书桌”“周四看看他和表弟咋互动的”“周末跟老师分享新发现”。这种仪式感就像给情绪装了个刹车片,能把焦虑变成行动力,让改变稳稳当当地发生。
老师找咱谈话,可不是来告状的,而是来给咱传递信号的。那些批评就像航海图上的灯塔,看起来刺眼,实际上是给咱指引方向的星光。下次收到约谈通知,咱不妨在日程表上画个小笑脸,说不定这就是咱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新起点呢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