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次,一位妈妈哭着说:“孩子三岁了,每次我要抱他,他都要立刻抢过我手里的东西。”其实这并不是孩子真的想抢,而是他正在用“物品”来建立安全感。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“依恋物”,当孩子对某个物品产生强烈依赖时,他会下意识地通过占有来确认“妈妈是属于我的”。这种行为就像小树苗需要固定根系才能生长,孩子需要通过掌控身边的事物来建立自我意识。
另一个常见的场景是,孩子明明看到别人玩具,却固执地摇头说“不”。这时候父母最容易说“你太自私了”,但孩子可能只是不明白“分享”是什么意思。有个孩子在幼儿园总是把积木藏起来,老师发现他其实是在担心别人会拿走自己的作品。就像我们小时候害怕别人拿走自己的画作一样,孩子需要先确认“我的东西不会被拿走”,才能慢慢理解“别人也可以拥有”。
有些父母会发现,孩子特别爱哭闹要独占。比如家里买了新玩具,孩子非要自己玩,即使其他孩子也想参与。这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,孩子可能在用这种方式表达“我需要被重视”。有个男孩在生日时得到一辆小汽车,他坚持要自己玩,直到父母说“我们一起来玩吧”,他才露出开心的笑容。其实孩子不是拒绝分享,而是在寻找被接纳的方式。
当孩子表现出“自私”时,父母可以尝试用三个方法:第一,用共情代替指责,比如“我知道你很想玩这个,妈妈也特别喜欢”。第二,用具体场景引导,比如和孩子一起玩“轮流分享”的游戏。第三,用日常行为示范,比如父母在吃饭时主动分给家人食物,让孩子看到“给予”是自然的事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就像春天的花各有姿态。有的孩子需要更多时间建立安全感,有的孩子在学习分享的边界,有的孩子只是想确认自己的重要性。父母不必急于纠正,而是要像园丁培育幼苗一样,用耐心和智慧去引导。当孩子开始主动递出玩具、分享零食时,那一定是成长的信号。记住,真正的教育不是改变孩子的天性,而是帮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