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初二男生曾向我描述,他每天凌晨两点才睡,因为担心排名靠后会被父母责骂。他的书包里除了课本,还塞着各种辅导资料,甚至在体育课上也会偷偷做题。这种现象在大连12中学并不少见,很多学生像他一样,把排名视为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尺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有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失眠、暴食等异常行为,却误以为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。
去年冬天,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来做心理咨询。女儿因为排名波动,突然对学习产生强烈抵触情绪,甚至出现自残行为。母亲痛心地告诉我,她每天下班后就盯着班级排名表,看到女儿的名字后五位就寝食难安。这种过度关注排名的教育方式,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,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本真乐趣。
在大连12中学的走廊里,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有的学生捧着书本在走廊背诵,有的则躲在角落偷偷哭泣。一位高二女生曾向我倾诉,她为了保持班级前五,每天要额外学习两小时,却因此失去了和朋友相处的时间。这种时间的挤压,让很多学生在成绩和心理健康之间陷入两难。
值得欣慰的是,也有家长开始反思这种排名导向的教育模式。一位父亲分享,他发现儿子在重点班却总是闷闷不乐,于是主动调整了家庭氛围。现在他们家每周都会进行"无排名日",父母不再谈论分数,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感兴趣的话题。这种改变让儿子逐渐找回了学习的热情。
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的可能性,而不是制造焦虑的标尺。在大连12中学,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式,比如在课堂上设置"成长档案",记录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进步。一位数学老师告诉我,她发现班里成绩靠后的学生在艺术方面很有天赋,于是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美术展览。这种多元评价体系,让教育回归了本质。
家长朋友们不妨思考:当我们在意排名时,是否忽略了孩子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?当我们在比较成绩时,是否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?教育不是一场短跑,而是一场马拉松,需要我们用更包容的心态,陪伴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。在这个过程中,或许排名会成为参考,但绝不是唯一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