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,小轩妈妈发现孩子每天早上都在哭闹,说“学校好可怕”。其实孩子并非讨厌学校本身,而是因为一次数学考试失利,被老师当众批评,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。这种情绪像一颗小石头,慢慢压在孩子心里,直到某天变成无法承受的重量。家长如果只是反复说“你要好好学习”,反而会让孩子更抗拒。这时候需要蹲下来,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说:“妈妈知道你这次没考好很难过,但我们可以一起找出哪里卡住了,下次慢慢来,好吗?”
有些孩子会因为同伴关系变得敏感。小雅的爸爸发现女儿总说“我不想和同学说话”,但观察后发现孩子其实是因为被同桌嘲笑“不会跳绳”,导致上课时不敢举手。这时候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制定“社交小目标”,比如先和一个最熟悉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,再慢慢扩展。就像种树一样,不要急于让根系扎进土壤,而是先给它一点阳光和水分。
当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时,往往是因为课堂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脱节。小浩的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把作业本折成纸飞机,其实是因为语文课讲的古诗离他的生活太远,觉得“那些古人说的话和我有什么关系”。这时候可以尝试把学习融入日常,比如用“静夜思”描述睡前和妈妈的对话,用“小池”观察小区里的喷泉,让孩子在熟悉的情境中重新发现学习的乐趣。
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影响深远。小然的爸爸发现孩子最近总说“我不想去学校”,但其实是因为父母在饭桌上频繁争吵,让他觉得“学校至少还有个安静的地方”。这时候需要调整家庭沟通方式,把关于学习的讨论变成轻松的对话,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晚餐时聊聊今天学的新知识,而不是在训斥中提及成绩。
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,不妨尝试“体验式陪伴”。小桐的妈妈发现孩子对科学课特别抵触,于是带着他去科技馆,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“为什么水会结冰”。这种亲身经历让孩子突然明白,原来课本上的知识可以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。就像打开一扇窗,让孩子看到学习之外的广阔天地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厌学的背后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,也可能是对成长节奏的不适应。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强迫孩子改变,而是用耐心和智慧,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。就像春天的种子,有的需要阳光,有的需要雨水,但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,终会破土而出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