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厨房飘来煎蛋的香味儿。小明还缩在被窝里呢,闹钟一响,好家伙,他感觉全世界都在喊“快起来”!
第一把钥匙:发现隐藏的开关。孩子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,就跟没骨头的软体动物似的,这时候咱先别忙着说教。上周咨询室里,13岁的小雨盯着窗外的麻雀,突然说:“老师,我算过,每天要写1000个字,就跟给100只麻雀写简历似的。”咱笑着把这荒诞的比喻拆开一分析,发现她真正抗拒的是那种“被要求”的窒息感。这时候咱可以问问孩子:“要是作业会说话,你觉得它最想抱怨啥?”当孩子用童话逻辑把压力拆开,学习就跟剥橘子似的,说不定哪一瓣就藏着惊喜呢!
第二把钥匙:建造成长脚手架。有个父亲每天陪儿子写作业,自己却不碰笔。他就把台灯调成暖黄色,把错题本折成纸飞机的形状。孩子写不下去的时候,他突然掏出放大镜说:“看!这个‘3’字的尾巴像不像恐龙尾巴?”三个月后,儿子主动把错题本画成了探险地图。心理学家班杜拉说的“自我效能感”,在这儿就跟会发光的星星贴纸一样——咱不用催孩子,就用这些小小的仪式感,让孩子看到自己正在搭建的城堡。
第三把钥匙:种下未来的种子。14岁的小杰总说“学这些有啥用”,直到我们带他去汽车修理厂。老师指着发动机说:“你看这个零件,就跟数学里的函数似的,每个角度都得精准计算。”三个月后,他主动报名了物理兴趣班。教育可不是往孩子脑袋里塞东西,而是点燃他们心里的火。咱可以玩玩“未来盲盒”游戏,让孩子想象十年后的自己,用手机拍下现在的书桌,再附上一张纸条,写上“这是你成为建筑师/兽医/宇航员的起点”。
到了傍晚,小明书桌上摆着恐龙造型的台灯,他正用荧光笔画错题本上的路线图呢,突然抬头问:“妈妈,明天能带我去科技馆不?我想看看真的火箭发动机。”
每个孩子就像一颗等着发芽的种子,有的得经历暴雨洗礼,有的盼着月光轻抚。咱别老想着“改造”孩子,用好奇的眼光重新看看孩子那些“懒惰”的地方,说不定里面藏着好多没被解开的成长密码呢。教育不是雕刻,而是唤醒,就像春天唤醒种子,不是用锤子砸,而是等第一缕阳光!大家快试试这三把钥匙,说不定你家孩子也能变成学习小能手呢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