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先看看【情绪急救箱】的办法。
第一个是五秒呼吸法。咱把“现在立刻打他”的冲动当成过山车,身体开始抖的时候,用鼻子深吸气,数到3;舌尖抵住上颚屏住呼吸,数到4;再用嘴巴慢慢吐气,数到5。这就跟给失控的过山车踩刹车一样。
第二个是环境隔离术。把孩子交给靠谱的家人,自己冲进洗手间,用冷水拍拍脸。想象自己是博物馆保安,要保护的艺术品不是孩子,而是咱和孩子共同的尊严。
第三个是代偿动作。别攥紧拳头了,用力按按沙发扶手;别吼了,用手机放放白噪音。就像厨师把切菜的劲儿使到砧板上,给身体找个安全的发泄口。
再瞅瞅【认知转换器】。
第四个是时间折叠术。那个推倒妹妹的“小恶魔”,三分钟前还在用湿乎乎的小手给你擦汗呢。咱在火上头的时候,多想想他第一次叫妈妈的奶声奶气,发烧时攥着你衣角的温度。
第五个是镜像游戏。想象二十年后,你用巴掌教育大的孩子,在你老了的时候也冲你举巴掌。这时空折叠的疼痛,可比当下管教那点快感可怕多了。
接着说说【行为替代站】。
第六个是信号灯系统。用红黄绿卡片代替吼叫。红色卡片一亮,全家安静;黄色卡片一出现,轮流想三个解决办法;绿色卡片一翻,互相抱一个。
第七个是情绪气象图。把孩子的行为当成天气预报。暴风雨要来的时候,先看看云,准备好雨具,别站屋檐下骂乌云。
最后讲讲【长期免疫针】。
第八个是父母充电舱。每周留出90分钟“情绪排毒时间”,把想骂的话录下来,再听一遍,就会发现那些歇斯底里的话里藏着自己多少童年的影子。
第九个是教育拼图法。把管教目标拆成200块拼图。今天拼“正确表达需求”,明天拼“延迟满足训练”,别非得追求完美,享受一起创作的过程。
第十个是悔过仪式。要是没控制住,用孩子能懂的方式道个歉。一起补补被撕碎的画纸,给摔坏的玩具办个“葬礼”,让错误变成重建信任的台阶。
每个忍住没打的巴掌,都是在孩子心里种的玫瑰。咱在情绪的海啸里站稳了,那些温柔相处的瞬间,说不定哪天早上就开出意想不到的花啦!大家都试试这些办法呗,说不定能让家里少点“战火”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