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捷搜索:  11 创业 11 11 11 11 手机

屡教不改的孩子是什么心理

各位宝爸宝妈们!今天咱来聊聊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,这简直就是一场未被听见的“心理突围战”啊!

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历,孩子第10次把玩具扔进鱼缸,第5次在超市尖叫着要买糖,这时候父母的耐心就像被砂纸反复打磨,都快磨没了。咱们总觉得“管教”就是单向输出,不停地说“说了多少次别这样”,却忘了,孩子那些看似固执的行为,可能是他们用唯一会的语言在呼救呢!

先来说说“情感账户透支”。心理学里有个“情感账户”理论,孩子得有持续的情感存款,像肯定、陪伴、共情这些,才能抑制“取款冲动”,也就是破坏性行为。要是父母长期就用“别动”“快写作业”来跟孩子交流,孩子就像饥渴的植物抓向阳光一样,会用尖叫、打人这些极端方式来争夺存在感。就有个男孩总把妹妹推倒,后来咨询的时候他说:“至少她会回头看我一眼。”

屡教不改的孩子是什么心理

再说说“认知迷宫里的‘逻辑漏洞’”。6岁前的孩子大脑前额叶还没发育好,就像用儿童版导航系统开车似的。他们能听懂“不能碰火”,但不理解“为什么火会疼”。父母说“再哭就没饭吃”,孩子记住的不是规则,而是“情绪表达=食物威胁”。有个反复打翻牛奶杯的女孩,她其实想问:“妈妈为什么皱眉?我做错什么了吗?”

还有“情绪过山车的‘刹车失灵’”。神经科学说,人愤怒的时候会释放皮质醇,大脑“情绪区”就接管控制权了。孩子被质问“为什么又这样”时,就像被按了暂停键的机器人,不是不想改,是暂时没了思考能力。有个打碎花瓶后呆立的男孩,后来回忆说:“当时耳朵里只有嗡嗡声,根本听不见妈妈在说什么。”

然后是“社会剧本里的‘角色错位’”。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家,他们会模仿父母摔手机时的暴躁,复制老师训人时的尖嗓门。要是家里天天上演“吼叫循环剧”,孩子会理直气壮地说:“你们都这样,我为什么不能?”有个总骂脏话的小学生,他的转变是从他爸爸戒烟开始的,他说:“原来大人真的会改变。”

最后讲讲“成长痛的‘无声呐喊’”。有些“屡教不改”其实是成长必经的。3岁孩子争夺玩具是边界意识觉醒,5岁孩子顶嘴是独立人格萌芽。青春期反复迟到的孩子,可能是在用“叛逆”测试:父母是否爱我,即使我做不到完美?

突围指南来啦!咱们要建立情感账户,每天留10分钟“无条件关注时间”,哪怕就蹲下来听孩子讲恐龙故事;要调整沟通频道,用“我看到你很生气”代替“不准打人”,给情绪命名就是给它降温;要设计“改过剧本”,和孩子约定“如果再打人,我们一起来做三次深呼吸”;要制造“成功快照”,用照片记录孩子主动分享玩具的瞬间,让好行为看得见。

教育可不是矫正错误,而是点亮暗室。当孩子第101次把玩具扔进鱼缸时,咱是不是该蹲下来看看,他掌心里藏着怎样的星辰呢?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  • 屡教不改的孩子是什么心理
  • 青少年不喜欢写作业应该怎么教育
  • 孩子总是完不成作业如何开导
  • 孩子和我对打如何开导
  • 关于孩子说粗话该如何教育
  • 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