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吗,孩子心里要是住进了“小怪兽”,那表现可多了去了。就说十岁的乐乐,每次上数学课之前,就一直揉搓衣角,把布料都揉皱了;七岁的朵朵呢,每天早上突然就胃痛,可一到幼儿园门口,这胃痛立马就没了。这些“巧合”啊,其实就是孩子在和焦虑默默较劲呢。他们的焦虑会各种“变脸”:有的时候像身体密码,孩子会频繁眨眼、咬指甲、莫名头痛;有的时候像行为迷宫,拒绝上学、反复检查书包、突然变得特别黏人;还有的时候像情绪过山车,前一秒还哈哈大笑,下一秒就崩溃大哭。
孩子焦虑的原因可比咱想象的复杂多了。当咱追问孩子“为啥害怕”的时候,孩子常常摇头说“不知道”,这可不是他们在逃避,而是他们大脑还没发育好呢。焦虑的“种子”可能来自好多地方,比如环境警报器,父母吵架时那让人窒息的氛围,同学异样的眼神;能力错位,要求三年级的孩子像大人一样冷静;未来投射,看到新闻里的地震,一整晚都不敢关灯。
那孩子说“我害怕”的时候,咱咋办呢?别急着给建议,试试“三明治法则”。第一层,看见情绪,跟孩子说“你的声音在发抖,就像被风吹皱的湖面”;第二层,共情体验,告诉孩子“要是我像你一样突然要上台演讲,心跳也会像打鼓一样”;第三层,轻推行动,问问孩子“要不要试试把害怕写成小纸条,折成纸飞机让它飞走”。
咱家长的情绪对孩子影响可大啦!孩子因为分离焦虑哭闹的时候,咱家长的焦虑值比孩子高出300%,这简直就是“情绪共振”,会形成恶性循环。咱可以试试这些缓冲带,建立“冷静缓冲区”,孩子尖叫的时候,先做三次深呼吸再回应;制造“安全岛时刻”,每天15分钟无条件陪伴,手机静音,眼睛只盯着孩子;玩“情绪温度计”游戏,用1 - 10分描述当下感受,让孩子学会量化情绪。
再给大家讲个例子,12岁的航航因为演讲焦虑都不想上学了,后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,把“害怕”变成了“红色小怪兽”。他们还定了计划,驯兽计划,每天给小怪兽画张脸,记录它的“怪脾气”;能量交换,用“勇气金币”兑换完成挑战,金币能换家庭电影夜;成长日记,每周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,把当下的不安都封印起来。
焦虑可不是敌人,它是孩子成长路上的“情绪路标”。咱当父母的,别老评判孩子,多陪伴他们。那些哭闹、反复确认,最后都会变成孩子心理韧性的“锻造炉”。记住啦,最好的心理咨询,说不定就藏在和孩子共读绘本时的晚风里,在雨天突然出现的彩虹中,在你蹲下身和孩子对视的瞬间。
最新评论